祛湿健脾过“苦夏”,中医推荐3个调理法
发布日期:2025-07-18随着气温渐高、湿气渐重,很多人开始出现食欲减退、困倦乏力、胸闷懒言、夜寐不宁的症状,民间俗称“苦夏”,中医称其为“疰(zhù)夏”“夏瘟”“暑病”。
在传统医学理论中,暑月之病,多从湿起。夏季阳气旺盛,暑为其主令,南方地区更是多雨潮湿,湿与热相搏,郁蒸于天地之间,遂为“暑湿”之邪。暑为阳邪,其性炎热而上升,耗气伤津;湿为阴邪,其性黏滞重浊,困遏中焦;暑湿合邪,最易犯人脾胃。中医认为,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又主升清,喜燥恶湿。湿邪一旦困脾,则脾失健运,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人便可出现食少、腹胀、乏力、神疲、便溏等,若再兼暑热耗气伤津,就会口干多汗、心烦失眠。现代生活节奏紧张,人们饮食、作息常常失调,更使“苦夏”层出不穷,久而复发,形成“逢夏必苦”之势。
尽管暑月难熬,但中医认为,苦夏之发,体质不同,症状亦不同。脾虚湿盛者,尤易受暑湿之侵;气虚者更易乏力多汗、精神萎靡;阴虚体质之人,每值酷热便心烦失眠、口干舌燥;心火炽盛者,则多见小便短赤、口舌生疮、尿黄、面赤耳鸣等。因此,“苦夏”患者应先辨清体质,再对症施治,方能安度盛夏,症状较轻者可尝试通过以下方法调理。
清淡饮食,健脾解暑。夏日饮食宜多摄入健脾祛湿之品,如薏仁、扁豆、冬瓜、茯苓、山药等,既可助脾运化,又能利湿除困。适量食用绿豆汤、荷叶粥、莲子羹,有清热解暑之效,但阳虚体质者不宜寒凉太过。忌食肥腻厚味、辛辣煎炸之品,慎食冷饮冰品,以免助湿伤阳,加重脾胃之困。
规律作息,调畅情志。夏日昼长夜短,应顺应自然,晚睡早起,午间适当小憩。《黄帝内经》云,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……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”。保持心情愉悦,避免过度劳累与情绪波动,是顺应夏令、涵养心神的关键。
适当运动,祛湿通阳。暑热难耐,人们活动量随之减少,但不宜久坐,可于清晨或傍晚气温稍低时适度运动,既活动筋骨、畅达气血,又有助于阳气升发、湿气外泄。运动后切忌立刻吹空调、饮冷水,以防毛孔开泄之际外邪趁虚而入。
-

错失良机的患者
窗外的树叶开始落了,秋风卷起落叶,带着一丝凉意。得知万女士离世的消息,我脑海里反复浮现的,是一个月前她躺在病房里,用手机发来的那句“想早点好起来,跟你们聚聚”,
发布日期:2025-10-24 -

很多知名博主陷入抑郁
拥有数千万粉丝的教育博主李某乐,成为网红后抑郁;33岁的某知名健身博主因抑郁症轻生;坐拥250多万粉丝的搞笑短视频博主“小李飞叨”前阵子被确诊抑郁……近年来,诸多知名
发布日期:2025-10-24 -

六步调治内分泌病
脸色暗沉长斑、月经紊乱、失眠焦虑、体重难以控制、疲惫不堪……你是否长期被这些问题困扰,却查不出是什么疾病?这背后,往往隐藏着一个共同的“幕后指挥”——内分泌系统
发布日期:2025-10-24